说到新加坡经济,就不能不提到其政联企业的贡献。政联企业,也就是类似我们通常所说的“国有企业”。 新加坡的经济有两大支柱:一个是跨国公司,7000多家跨国公司创造了新加坡近一半的GDP;另一个是政联企业,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、淡马锡控股公司、新加坡电信公司、新加坡航空公司、新加坡发展银行等。新加坡的政联企业虽然数量不是很多,但规模都比较大,经营得都比较好,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政联企业创造的产值占新加坡GDP的45%。最新统计显示,政联企业的产值仍占新加坡GDP的22%。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,面对百废待举的经济,新加坡政府实行两手抓策略,一手抓招商引资,一手抓政联企业发展。对那些关系国家前途、投资大风险大、私人资本不敢涉足的投资领域,新加坡政府或和私人企业一起进行投资,或单独投资。这样就形成了一批新加坡的政联企业。 “只要有机会,财政部和经济发展局就会和私人企业一起投资设立新的行业,因为在商业方面他们比我们懂得更多。但是当风险太高的时候,财政部就会直接投资做唯一的股东,就像新加坡航空公司和星展银行。”曾任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局长的严崇涛回忆说。他认为,从新加坡的经验来看,国家资本主义对建立和发展大型的、风险与机会并存的新兴行业是必不可少的。 说到新加坡的政联企业,就不能不提到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控股公司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成立于1981年,由李光耀任公司董事局主席,政府的高级部长和企业精英任董事。该公司主要负责管理新加坡的储备金,目的是储备金的保值增值,其管理的资金投资在40多个国家的证券、债券、房地产和其他资产项目上,多数投资在美国、欧洲和日本。据说该公司开始时的资金仅数十亿美元,如今它管理的资金已经超过了千亿美元,资金的平均年回报率达到8.2%。由于信息公开可能会影响资产的价格,该公司的具体投资情况对外是保密的。一些分析师估计,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管理的资金可能超过3000亿美元。目前我国在外汇储备的管理上在尝试这一模式,中投公司比较类似。 淡马锡控股公司成立于1974年,当时为便于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,政府把隶属于财政部的所有投资都归到了该公司的名下,总资产有一亿多美元。经过三十多年发展,淡马锡控股管理的资产也超过了千亿美元,它控制着新加坡电信、新加坡航空、星展银行、新加坡港口、海皇航运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。曾有国外媒体估算,淡马锡控股持有的股票市价占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值的47%。除了投资新加坡本地企业,淡马锡控股还广泛投资于亚洲和欧美市场,参股马来西亚电信、澳洲第二大电信公司Optus、中国银行、中国建设银行等。 新加坡的政联企业有着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,它们由专业人才进行管理。“虽然财政部经常会成为最大的股东,但是我们能够抵制住诱惑,没有派我们的公务员直接管理和经营那些公司。”严崇涛说。 为培养充足的企业经营人才,新加坡政府每年从最优秀的学生中挑选人员,保送到英国、美国、日本、加拿大等地的顶尖大学接受教育,着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正直、有头脑、有干劲、有魅力和有商业嗅觉的企业家,并把他们派到政联企业任职。他们的报酬和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,总体上他们的待遇要高于政府官员。虽然政府领导人有时也会在政联企业兼职,但那主要是监管,他们并不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,也不在企业领薪。 “它们(政联企业)的经营方式跟私人公司一样,有适当的定价和会计程序,损益账目一清二楚。只要这些公司赚钱,如何管理这些公司是公司管理层本身的事。如果它们亏本,我们就更换管理层,或者把它们关闭。”1992年李光耀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如是说。 在新加坡,政联企业不仅在政策上得不到特殊待遇,相反当私人资本成熟时,它们还必须从相关经营领域退出来,把自己的地盘“拱手相让”,这是新加坡政联企业的与众不同之处。新加坡领导人认为,国家不应与民争利。在私人资本还很弱小时,应实行国家资本主义,以保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。但当私人资本成熟时,国家资本要逐渐从竞争性领域退出,让私人资本唱经济发展的主角。正是基于这一思想,1985年至1989年,新加坡共有30家国营企业私有化,其中21家企业的政府股权全部出售,9家企业的政府股权部分出售。前不久,裕廊集团出售了部分经营资产,将相关开发项目交由给私人资本经营。它下一步所要做的,是向私人资本难以开发的领域拓展。 严崇涛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:“淡马锡要为新加坡寻找最新的商业发展领域,就像当时财政部和经济发展局那样。当这些新的行业成熟了以后,淡马锡就要退出、离开,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前线。” 这就是新加坡的政联企业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