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新加坡古代历史的文字记载,真好比凤毛麟角,非常稀少,大多数还是在中国的史书上找到的一些线索。 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,对新加坡有多种名称,曾被称为蒲罗中、婆罗州、息辣、息力、实力、星隔伯儿、新忌利坡、星忌利坡、狮子城、新州府、旧柔佛、生嘉坡、新嘉坡等。目前在中国史书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《吴时外国传》,书中记载有一个“蒲罗中”国,经过现代学者考证,“蒲罗中”即马来语中的“PULAUCTJONG”,意为“大地尽头的岛”,即现在的新加坡。新加坡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古称“淡马锡”,在中国元代汪大渊所写的《岛夷志略》中已经出现,不过书中写为“单马锡”,汪大渊在1330年前后到过新加坡,他还详细地描写道,要进入“单马锡”必须经过一个叫“龙牙门”的海上巨石,到明朝张燮的《东西洋考》、《武备志》航海图等著作中,“单马锡”已被称为“淡马锡”了。实际上,早在南宋时,中国到印度等地的海上贸易之路已经开通了,而“龙牙门”那时就成为航海者抵达新加坡的一个明显地理标记,南宋赵汝适的《诸番记》中说,从泉州向南,“冬月顺风月余方至凌牙门”,由于他记录的航海家是泉州人,把“龙”读为“凌”。此外在郑和航海图中也清楚地在海道中标有“龙牙门”,并在它的西偏北一点的地方标有“淡马锡”岛。现在龙牙门已无处可寻,据说在24世纪初,马六甲海峡成为东西方繁忙的交通要道后,为了清理航道,已被炸掉。 大约到14世纪末,印度佛教随当时的真腊国(今柬埔寨)和逞罗(今泰国)势力向东南扩展而传播到马来半岛,那时才出现了“新加坡拉”的名称,这是传播佛教的梵文“狮城”一词的音译。由此可见,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新加坡,并把它作为通商的必经之路。 |